close

我常常在想:要維持好QMS(品質管理系統),需要花大錢嗎?有沒有經濟又實惠的方法?

這 幾年,拜訪十來家的供應商,有在印度的,有在大陸的,有在韓國的,當然,也有在台灣的..每一家都有其特點與共同缺點,其中印度的一家,台灣的一家,還有 大陸的一家供應商讓我最感興趣,讓我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他們都沒有去申請ISO認證.,但是,都仍然存活的不錯.(註:這三家的產品都不一樣)

先說印度那一家:
工 廠已經有20多年歷史,老板可以讓人感覺其威嚴與嚴肅的特質,員工幾乎都是當地人士,DL約80位,平均年齡約50~60歲.都是老員工;除了經營者或少 數管理階層有配備電腦,其他人都還維持用手寫的方式記錄進料檢驗,製程檢驗...等.我也發現某一原料進料批被驗出NG,但,該批沒有經過任何處理或再驗 證,便被release的production,但,整體架構上,還是可以看到ISO的骨架..(這家廠商的Process相對台灣與大陸那二家,是比較複雜的)

再說大陸這一家:
辦公室整理的算漂亮,經營者也是年輕有為(四十來歲),業界一些大廠也是他們的主要客戶群(當然也包括我們公司).至於車間,我的評語是:品質系統有導致無法追溯的風險..講白一點,就是記錄不確實,標準未明定,量規未校正,成品倉擺脫凌亂,標示不清...等.(這家廠商的Process相對印度與大陸那二家,是屬於中等複雜的)

最後,看看台灣這一家

工廠總人數約20人,屬於典型家庭企業(如果名詞說錯,尚請見諒).老板自稱是"師傅"出身,對技術很有把握.Process簡單,QMS方面與大陸那一家差不多.(這家廠商的Process相對印度與大陸那二家,是最簡單的)

底下是這3家公司最近發生的狀況:
印度那一家,後來因為送樣到美國,測試結果與當初聲稱的效果落差太大,所以被我們排除在potential supplier

大陸那一家,儘管價格比一般大陸製的同型產品要貴上約20%,但,加拿大公司仍是下單給他們.

台灣這一家,前一陣子出現品質問題,老板很阿殺力的全數賠償補新貨,但也告訴我們因為利潤不高,沒有興趣再合作.

對 我來說,風險最高的其實應該是大陸那一家,因為完全無法讓我對其QMS有信心;再來是台灣這一家, 因為雖然他們提供的產品單純,但老板對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式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的典型處理模式;反而印度那一家,員工中規中矩,雖然沒有一些科技產品來輔 助分析,但,也應該不至於太差,畢竟他們在本業也有二十幾年的經驗,但誰也沒想到送樣的樣品會無法通過功能測試..

那,為何大陸那家會讓 我們肯多花些費用下單呢?其實答案也不難,他們找到自己的藍海,找出差異點..他們提供的產品有2大關鍵技術,其中之一算是他們本身的強項,他們有位三十 幾年經驗的工程師(名校畢業,一直鑽研該領域的知識與經驗),另外一項關鍵零件,他們直接從美國大廠(也是號稱全球前三大)進貨..靠著這2項關鍵因素和 來自於大廠訂單的加持與多年贊助體育活動所累計的社會評價,他們硬是將其他廠商拋在腦後.更何況,儘管價格比大陸當地貴,但比起其他國家來說,他們的 C/P值仍算的上可接受.

前面講那麼多,其實,我對大陸這家廠商很感興趣,所以,將它設定成研究的標的,並將我所觀察到的現象與卓越經營績效成果評比的項目來作比較,並模擬該公司的SWOT與建議措施:

先談談卓越經營績效成果的評比項目:(N)是我給的分數0~10(低~高)
7.1.1組織文化塑造成果:員工表現在待人接物和營造工作的態度與行為。(6)
7.1.2社會責任成果:從事社會公益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優良形象榮譽。(8)
7.2.1策略規劃成果: 策略規劃作為所產生的一些成果。(8)
7.2.2創新成果:新過程、新方法、新技術、新行銷方式。(4)
7.3.1市場成果:市場佔有率、銷售成長率。(8)
7.3.2顧客滿意成果:顧客滿意度與不滿意度之指標。(7)
7.4.1財務成果:投資報酬率、獲利力、資產負債比、每一員工附加價值等。(7)
7.4.2人力資源成果:員工流動率、員工教育訓練時數、平均提案改善數。(4)
7.5.1產品/服務價值創造成果:生產力、不良率、週期時間、供應商績效。(5)
7.5.2供應鏈與外包管理成果:過程中,產生哪些附加價值的成果?(5)
7.5.3量測、分析與改進成果:PAF, PLM。(4)
7.6.1資訊應用成果:企業資源規劃(ERP)、MIS…等。(6)
7.6.2知識管理成果:蒐集、處理組織的現有的知識資產,並經由不斷地累積、分析、傳遞、再創造的過程所產生的知識資產數。(6)

基於上述評分(也可算是廠商自我評比),歸納出該供應商的SWOT分析如下:
Strength:
   > 從事社會公益提高公司能見度與形象;
   > 與國際大廠策略合作;以穩定品質逐步擴大市佔率
   > 聘任該領域之權威(美籍教授)為公司顧問

Weakness:
   > 未重視全體員工教育訓練,與基礎設施和工作環境
   > 依靠少數員工累積之知識,恐有知識斷層
   > 外包商品質不穩定,僅靠重工或全檢方式處理(Appraisal cost墊高)
   > 未建立持續改進的觀念;製造成本高

Opportunity
   > 該產品在歐美間仍具有競爭力
   > 生產經驗可供公司生產不同客戶需求的產品

Threaten
   > 現有其他廠商提高質量水準並以更低價搶攻市場
   > 其他廠商複製其成功模式,

(假設)該公司獲利仍不錯,所以,針對Weakness 與 Threaten,建議該公司採取的措施:
第一階段: 補強現有的弱點
1. 建立關鍵指標,如:不良率,報廢成本,生產力,供應商績效
2. 數據蒐集,找出改善的機會

第二階段:拉大與競爭者之間的差異
1.  建立合作與討論平台:整合分包商與客戶間共同開發新產品的管道
2. 改進製程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QCDS下,成為業界第一

(接下來,就回頭從1.領導 2.策略 3.顧客與市場 4.資源管理 5.過程管理 6.資訊與知識管理.開始紙上談兵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品保人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