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Collins在<<從A到A+(good to great)>>一書中指出:[企業轉型成功的關鍵,幾乎沒有人把科技列為關鍵因素.] 根據他研究許多轉型企業所得到的結論是:曾經風光一時的卓越企業之所以沒落,並非追不上科技的變遷,科技本身從來就不是企業興衰的主因,企業文化才是主因.

Greg Bounds教授將文化定義為: 一群人在他們學習應付內外生存與繁榮問題時,所發展出來的人工製品,行為,價值觀,及假想之型態.用通俗的話來說: 文化是人類生存發展中相沿成習的生活方式,特定的行為模式,信仰,工藝及風俗習慣的表現.

特雷斯·迪爾和阿倫·肯尼迪對企業文化的定義: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上下一致共同遵循的價值體系,一種員工都清楚的行為準則.

張忠謀曾說:最有資格制定企業文化的人是創辦人,這也是評定創辦人貢獻的依據之一.

簡單來說,觀察一間公司或企業的運作與員工行為模式,其實就等於見識到創辦人或經營者個人的特性與特質..

企業文化的概念 

      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說,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
   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 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裡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企業文化理論的提出
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授特雷斯·迪爾和麥肯錫咨詢公司顧問阿倫·肯尼迪豐富的例證指出: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範; 並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 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

企業文化的要素  
迪爾和肯尼迪把企業文化整個理論系統概述為5個要素,即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文化儀式和文化網路。

  • 企業環境是指企業的性質、企業的經營方向、外部環境、企業的社會形象、與外界的聯繫等方面。它往往決定企業的行為。
  • 價值觀是指企業內成員對某個事件或某種行為好與壞、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認識。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統一的價值觀使企業內成員在判斷自己行為時具有統一的標準,並以此來選擇自己的行為。
  • 英雄人物是指企業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業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於作為一種活的樣板,給企業中其他員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樣,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強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 文化儀式是指企業內的各種表彰、獎勵活動、聚會以及文娛活動等,它可以把企業中發生的某些事情戲劇化和形象化,來生動的宣傳和體現本企業的價值觀,使人們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來領會企業文化的內涵,使企業文化“寓教於樂”之中。
  • 文化網路是指非正式的信息傳遞渠道,主要是傳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種非正式的組織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場合所組成,它所傳遞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職工的願望和心態。

企業文化的內容
  根據企業文化的定義,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應包括如下幾點:
   1.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
  2.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可以說,人生就是為了價值的追 求,價值觀念決定著人生追求行為。價值觀不是人們在一時一事上的體現,而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於價值的觀念體系。企業的價值觀,是指企業職工對企業 存在的意義、經營目的、經營宗旨的價值評價和為之追求的整體化、個異化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準則。只有在共同的價值準則基礎上才能產生企 業正確的價值目標。有了正確的價值目標才會有奮力追求價值目標的行為,企業才有希望。因此,企業價值觀決定著職工行為的取向,關係企業的生死存亡。只顧企 業自身經濟效益的價值觀,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不僅會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還會影響企業形象;只顧眼前利益的價值觀,就會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使企 業失去後勁,導致滅亡。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 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 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
  4.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本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係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範疇為標準來評價和規範企業。
  5.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 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自己作為企業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
  6.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征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
  7.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從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看,企業制度屬中間層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實現的保證。

企業文化的四種類型
 按照企業的任務和經營方式的不同,迪爾和肯尼迪把企業文化分為四種類型:即強人文化;拼命乾、盡情玩文化;攻堅文化;過程文化。
 1、硬漢型文化。這種文化鼓勵內部競爭和創新,鼓勵冒險。競爭性較強、產品更新快企業文化特點
 2、努力工作盡情享受型文化。這種文化把工作與娛樂並重,鼓勵職工完成風險較小的工作。競爭性不強、產品比較穩定的企業文化特點。
 3、賭注型文化。它具有在周密分析基礎上孤註一擲的特點。一般投資大、見效慢的企業文化特點。
 4、過程型文化。這種文化著眼於如何做,基本沒有工作的反饋,職工難以衡量他們所做的工作。機關性較強、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務的企業文化特點

企業文化與公司治理
   1. 成員的認同(member identity)
       企業文化可以加強企業的成員對企業的認同,而不只是認同於此一行業,也不只是認同於某一特定的職務或工作;例如通常會計人員都只是想從事會計工作,而且認 為在那家公司做會計都差不多,但企業文化能使會計人員覺得我不但喜歡從事會計工作,而且只想要在這家公司擔任會計。
   2. 強調團隊(group emphasis)
       文化是被共同認定(抱持)的價值體系,企業內部若是只注重管理與績效,很容易導致於每一個人本位主義都很強,都只顧及自我而不顧他人,會使企業支離破碎,企業文化則可導正此一缺失, 使大家能有團隊意識,更能團隊合作。
    3.人本精神(people focus)
       企業文化既是不成文的規範,可促使企業及其成員具有人文素養、人本精神、對人有最基本的尊重;可促使企業的經營管理與決策,不再一味只注重數字、效率等有形的績效,而能將焦點關注於“人”的身上。
    4. 單位整合(unit integration)
        企業內部管理最大的挑戰往往在於,不同的組織與單位之間彼此不能協調合作,導致企業內部山頭林立,內耗資源,降低外部競爭力,企業文化(因強調共識)則有助於解決此一問題。
    5. 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
       企業利用規定、管制措施及派員直接監督、控制員工行為的程度,基本上可分為X理論(X theory)和Y理論(Y theory),企業都知道採Y理論比較理想,比較能提高生產力,但卻又往往不知不覺走向X理論,企業文化則可協助企業落實Y理論。
    6.風險容 ​​忍度(risk tolerance)
       企業鼓勵及容忍員工進取、創新及冒險的程度稱為風險容忍度。 通常企業管理為講求績效及避免浪費,其風險容忍度會偏低,但企業文化則反之,比較能帶來高的風險容忍度。
    7. 酬償準則(reward criteria)
        指企業內部加薪、升遷等酬償分配的準則,有的企業是根據個人績效,有的企業則是依據年資及其他非績效準則。 若採單一的準則通常並不理想,但管理上要採多重準則又有困難,企業文化有助解決此等困境。
    8. 衝突容忍度(conflict tolerance)
        指企業鼓勵及容忍員工公開衝突與批評的程度。 企業管理往往禁止員工批評,企業文化則鼓勵批評、並且容忍衝突(如:奇異的辯論廳),但絕不是讓人真的起衝突,而是讓不同的人之間所有的不同的認知去衝突,最後卻是使人與人之間更為和諧。
    9. 過程-結果取向(means-ends orientation)
        企業的經營管理重視目的(結果、 績效),但有時因而在過程中造成對企業的傷害,企業文化則重視企業達成其經營目的所採取的手段(所經歷的過程),可彌補企業管理的缺失。
  10. 開放系統焦點(open-system focus)
        指企業對外在環境變動反應靈敏的程度,企業管理是屬於封閉的系統,通常對外在環境的變動反應不夠靈敏,越大的企業越是如此。 企業文化則是開放性的,可以增強企業的反應靈敏度。

企業文化與創新
     1. 員工如果只認同於工作而未認同於企業,通常比較會習慣於墨守成規;反之,員工若能認同於企業(當然也還是要認同於工作),比較會以企業總體需求的觀點,在工作上力求突破,比較會帶來創新。
     2. 企業要創新,就必須以人而非以績效為關心的焦點, 此亦有賴於企業文化。
     3. 以X理論為基礎的企業管理,最大的缺點就是會讓整個組織形同一灘死水,當然很難帶來創新,企業文化既有助於落實Y理論的實踐,當然也就有助於帶來創新。
        > 企業文化有助於提升企業的風險容忍度,而風險容忍度越高的企業當然越能帶來創新。
        > 企業文化也有助於提升企業的衝突容忍度,而衝突容忍度越高的企業當然其創新的動力也越高。
        > 企業文化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而重視過程的企業創新的動力較強,重視結果的企業則反之。
        > 企業文化有助於加強企業對外部的開放,而開放的企業創新的動力較強,封閉的企業則反之。

文化帶來創新的過程
      文化帶來改變的過程與政治或管理是不一樣的,政治或管理改變現狀的過程是透過有形的「力」的作用,直到形成新的法令為止。 文化帶來改變的過程是透過無形的「力」的作用,直到形成社會的新的製約或新的生活習慣與民風習俗為止。 當然其最後也可能進入政治或管理的範疇,並從而催生出新的法令。


文化與價值觀是人們看待事物時的心性表現,有良好的心性,就會有良好的態度與行為,就會以待人如己的方式處理事物.良好的人品就是這麼形成的.


資料參考來源:
(1) http://wiki.mbalib.com/zh-tw/%E4%BC%81%E4%B8%9A%E6%96%87%E5%8C%96
(2) 企業文化_雷斯·迪爾/阿倫·肯尼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品保人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