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金字塔原理的內容摘要整理如下(教材版尚未完成);我建議工程師與主管應該加強寫作上的思考邏輯,因為,一份好的報告,往往就是個 人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的體現.在我與一些幹部和主管討論的機會中,觀察到大部份的人對於動筆寫文章其實算是蠻排斥的.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現象,因為,就 我而言,在我還沒有深入分析問題的根因前,我都會先用邏輯樹的概念+topdown的方式將R1,R2先逐一審視一遍, 再看看該議題是否為真議題,或是其背後所代表更高一階的隱藏問題又是什麼

金字塔原理

    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由上往下排序
            清楚寫作唯一最重要的行動,便是控制你表達觀點的順序

        由下往上思考
            金字塔原理022.jpg
            1.金字塔結構中,任何一層的觀點用遠必須是它們下面成組觀點的總成
            2.每組觀點永遠都必須具備相同的特性
            3.每組觀點永遠都必須按照邏輯順序組織
                演繹法(deductively):主要前提,次要前提,結論)
                    觀點是依照論證的順序組織
                時序法(chronologically):第一,第二,第三
                     透過因果關係
                結構法(structurally):波士頓,紐約,華盛頓
                    經由評估現有的結構,則順序是由結構決定的
                比較法(comparatively):首要,次要,依此類推
                    依重要順序來決定,則為歸類

            把文章寫清楚的重點,是把你的觀點放置於這個金字塔結構,並在寫作之前,根據邏輯順序組織原則檢驗所有觀點,如果不符合這些原則,就代表你的觀念有瑕疵或觀點尚未發展成熟

        金字塔中的子結構
            主要論點與次要論點之間的縱向關係
                縱向關係有助於補捉讀者讀的注意力,它讓你建立一個[問題/回答]的對話
                你傳達想法的主要目的是永遠要告訴人們他們所不知道的事情,身為作者的你便需要在下面一層以橫向列舉的方式去回答那個問題
                但在你的回答中,你還是在告訴讀者不知道的事情,如此下去直到讀者沒有更多邏輯問題為止
                確保抓住讀者全部注意力的方法是:在你準備好回答讀者的問題之前,不要在讀者腦中喚起任何疑問;或是在你喚起疑問之前,不要回答問題
                金字塔結構建立一個[問題/回答]的對話形式
                所有的文章都應該反應這個[問題/回答]的對話
            一組次要論點之間的橫向關係
                在決定下一層要說什麼時,你所組織的幾個論點不只必須回答上層論點所引發的問題,還必須以符合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回答
                它們必須呈現一個清楚的歸納(inductive)或演繹(deductive)的論證法,而且只能擇一使用
                    運用演繹法:
                        採用一系列連續性的步驟
                            你的第一個論點是對存在今日世界的一個情境做出陳述
                            第二個論點是對那個陳述的主詞或述詞做出評論
                            第三個論點便是說明前二個論點同時存在世界上的飲含意義
                        為了從一組具演繹關係的論點往上提高一個抽象層級,你為這組論證做一個簡略的摘要,而你的摘要主要在於最後的論點
                        金字塔原理028.jpg
                    運用歸納法:
                        你可以用同一個複數名詞(支持的理由,反對的理由,措施,問題等等)來涵蓋所有這些論點
                        再根據往上提高一個抽象層級,你得根據評估這些論點的共同點得出結論.
                            金字塔原理028.jpg
                        你得知道這組論點在邏輯上必須有共同點,並且可以用一個複數名詞來表示
            引言的故事流(narrative flow)
                引言的陳述要能對讀者有切身的關係,而方法便是確保它直接回答你知道早已存在讀者腦中的一個問題
                引起讀者的興趣,你必須使引言能夠回答已經存在讀者腦中的問題,或是讀者稍微思考周遭發生的事情後可能會產生的問題
                文章的引言可以透過追溯問題起源的來龍去脈來確認[那個問題]
                建立一個情境(situation)的時間與地點,在那個情境中, 發生了某件所謂的衝突(complication),導致讀者提出(或將提出)一個問題,而你的文章將是針對這個問題給予[答案(Answer)]
                情境->衝突->問題->答案(金字塔頂部的論點)
                    例
                引言以故事的形式告訴讀者他已經知道的事情,或是你可以合理預期讀者知道你在討論的主題,並進而提醒他已有的問題,而且他可以期待這篇文章給他答案
            概念總結
                了解縱向關係:判斷下層的成組觀點必須傳達何種訊息(即他們必須回答上層的問題)
                了解橫向關係:判斷你歸類在一起的觀點是否按照邏輯推理來傳達訊息(即建構一個合理的歸納或演繹的論證)
                找出且了解讀者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將能確保所有你組織起來讀觀點彼此都是相關連的
    如何建立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結構的頂部,將有一個主詞與述詞的句子.而該句子的主詞將會是文章的主題,而這個句子將會被視為答案
        讓讀者在30秒內清楚了解整個思維
        標題名稱永遠不要是[結果]或[結論],這樣的標題沒有瀏覽的價值
        由上往下法(圖表3.1)
            畫一個四方格,代表金字塔頂部
              決定問題
            寫下答案
            確認情境
            發展衝突
            重新檢查問題與答案
        由下往上法
            無法確定你的主題為何,或是你不清楚[問題],或是你搞不清楚讀者知道或不知道什麼此時需要來到[邏輯主線Key line]這一層
            1.列出你想要表達的所有重點
            2.釐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3.下結論
            例(類似使用親和圖將類似觀點的議題歸類在一起,然後找出邏輯關係)
        初學者應注意事項
            永遠先嘗試由上往下法
            利用情境作為思索引言的起點
            不要省略仔細思索引言的步驟
            將歷史背景放在引言內
            引言只能提及讀者會認同其真實性的論述
            如果可以選擇,[邏輯主線]層次上的論點宜採用歸納法,而非演繹法
            例
    引言的寫法
        引言永遠採取說故事形式(Story),亦即建立一個熟悉的情境,利用衝突引發問題,然後回答那個問題
        說故事形式是組織讀者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的一個最有用的工具
        (引言應該採用說故事形式)
        為何採取故事模式?
            讀者若在事先未能確定對你的訊息感興趣,他們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專注你所提供的訊息
            藉由告訴讀者一個關於主題的故事,逐步提高讀者對該主題的興趣
            每個好的故事都有一個開始,中段與結束,那就是建立情境,帶入衝突,並提供解決方案
            你的主要重點永遠都在於這個解決方法
            真正好的故事,你得說一個他們已經知道的故事或是一個如果讀者被確實充分告知,你可以合理預期他們會知道的故事
        情境要從何處著手?
            p81例
            做出與主題有關的獨立且不具爭議性的陳述(獨立是指:在這陳述之前不需要別的陳述去解釋確切的意涵;而沒有爭議意指你可以預期讀者自然會了解並認同這項陳述)
            [情境]開場白的的重要特色是:它們把你固定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為接下來的故事奠定基礎
        何謂衝突?(Complication)
            引言的衝突並非這個字眼所帶有的[問題]意味的衝突,雖然它可能經常是一個問題
            這裡指的是你故事情節的[衝突], 並因而創造了引出[問題]的戲劇張力
            利用前面建立的與主題相關的事實作為起點,[衝突]接著訴說故事接下來的發展,進而無可避免導向[問題]
                多數文章回答以下四種問題之一
            具故事結構的引言
                具故事結構的引言(續)
        提引言的順序:
            例
            標準語氣:情境(S)->衝突(C)->答案(A)
            開門見山的語氣:解決方案->情境->衝突
            憂心的語氣:衝突->情境->解決方案
            積極的語氣:問題->情境->衝突
        為何要有邏輯主線(key line)?
            邏輯主線不只回答你的主要重點(Main Point)陳述所引發的新問題,同時也指出文章的結構
            列出邏輯主線要點的例子(圖表4.4)
            條列要讓讀者能在大約30 秒內了解你的整個思路
            邏輯主線應該被當成[觀點]來表達
            永遠不要寫類別,只要寫觀點
        引言應該寫多長?
            引言應該長到足以確保你與讀者是[站在相同的位置]之後你才引領讀者完成你的邏輯論證
            可參考邏輯主線要點的例子(圖表4.4)
            引言也可以短到只有一個句子
            引言的長度一定要足以提醒讀者他們的[問題]
            引言的長度未必與後面正文的長度有關,是與讀者的需求有關
        邏輯主線的要點也需要引言(圖表4.5;Benchmarking vs ABM)
        引言的開頭與結尾
            開頭引言的目的:提醒讀者對這篇論文主題的了解
            開頭與結尾的主要差異在於讀者閱讀時的位置
        要寫出好引言,必須注意以下原則
            引言的用意是提醒,而非告知(不要使用圖表)
            引言應該永遠具備故事的三個要素:情境,衝突及解決方案
            引言的長度取決於讀者與主題的需求
            整篇文章所倚靠的軸心是開頭的[問題],一篇文章永遠只有一個開頭的問題,如果你有2個問題,它們必然是有關連的.
        各式文章引言的共通模式
            我們應該做什麼?
            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將怎麼做/過去我們怎麼做?
            我們應該做嗎?
            為什麼會發生呢?
        採取行動常見的模式
            指令模式(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以寫文章來要求或告訴別人去做某件事情
                不是要提醒讀者何謂問題,而是要把問題深植於讀者的大腦
                在你動筆之前,你應該詳細了解問題的本質
                (參考說明)
            尋求同意模式(我們應該做嗎?
                讀者的問題永遠都是:我應該同意這項請求嗎?,但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白說出來,而是暗示性的
                (參考範例)
            解釋方法模式(我們應該怎麼做?)
                關於怎麼做?的文章,其[邏輯主線]結構都是[步驟]
                (參考範例)
                此結構下的引言有兩種不同不同的結構
                    告訴讀者如何做某件從未做過的事情
                    指導讀者如何正確地去做他已經在做的事情
                    (參考範本:圖表4.7)
                    (參考範例)
            多選一模式(我們應該做什麼?)
                註:如果問題定義恰當的話,並不會有所謂的替代解決方案.
                多選一的重點在於:如果你無法想出一個可以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就給我們另一個可以嘗試的不同方法
                一旦選擇其中一個方法,接下來要建構邏輯主線回答為何這個選擇會比其他的選項要好
                若你碰到的方案都無法讓你滿意 ,則[問題]不是選[哪一個?],就是[我們應該做什麼?];即使在這裡,你也不是根據[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來建構你的文章,而是根據[替代目標]來建構你的文章
        咨詢文件的常見模式
            企劃書
                1.我們了解這個問題
                2.我們有一個可靠的解決方法
                3.我們運用該方法有豐富的經驗
                4.我們的商務安排很公道
                這個結構鼓勵作者,結合其所經歷過的案例,以及他如何和為什麼計畫採取他所描述的方法.這些業務安排通常都被放在文件附函中
            進度報告
                進度報告通常是在一個案子的每個階段結束時的正式溝通,最終則導向一個最後的報告
                第一份進度報告之後的所有報告,其結構都是相同的
                (範例)
        好的引言不只是吸引或抓住讀者的興趣,它還影響讀者的認知
        引言的故事敘述方式,能讓人們對於作者特定的情境詮釋方式感受到真實性
        故事的結構也給作者的結論一個邏輯的正當性,讓讀者比較不會對文章的思路產生質疑
    演繹與歸納
        (演繹與歸納的差別)
        演繹法呈線性推論,導引出一個[所以]的結論,而且上層的這個論點是此線性論證的總結,而這個總結很大程度取決於演繹推論的最後一個論點.歸納法則是將 一組事實或論點界定為相同類似的事物,然後針對該相同性做出論述(或推論).演繹的論點彼此之間環環相扣;歸納的論點則並非如此
        演繹推論
            大腦思考時慣用的模式,可能因為這個方法比歸納推論更容易建構
            也是人們解決問題經常所遵循的模式
            雖然它是有用的思考方式,但卻是個無趣的寫作方式
            演繹推論如何進行
                演繹法(deductively):主要前提,次要前提,結論)
                    觀點是依照論證的順序組織
                (圖表5.2演繹論點彼此之間環環相扣)
                (圖表5.3演繹論證可以被串連)
            何時採用演繹推論
                NO:在邏輯主線上那一層,應該設法避免使用演繹法,而是盡量用歸納法來表達你的訊息!
                    (對照比較表,參考p121)
                問題分析必採用演繹法
                三種論證法
                    演繹法
                    歸納法
                    逆推法(abduction)
                        (範例)
                        逆推法發生在你做一個假設並尋找資訊來支持這個假設的時候,但當你有了資訊,這種論證方式又變成歸納法
                在提出論證之前,先提出行動總是比較好的做法
                    當你在金字塔頂端所做的論點與讀者的期待能相符時,[行動論證(塔頂)]會比行動本身更重要
                    (p123範例;參照情境一與二的不同之處)
                如果沒有事前解釋,讀者便無法了解需要採取的行動,則需要在邏輯主線上運用演繹論證
                盡可能將演繹推理放在金字塔的較低層次,將中間相隔的資訊降到最少.如:不要讓讀者苦讀十幾頁的文章
                串連演繹論證時必須謹記 :
                    (1)你在演繹論證不能有四個以上的論點
                    (2)你不能將兩個以上的[所以]串連在一起
                    (演繹論證的各種變化(p125)
        歸納推論
            歸納推論如何進行
                歸納論證將類似的論點歸成一組(p127)
                檢查推理,而且是由下往上進行檢驗
                推論不應逾越分組論點(p128)
        演繹與歸納的區別
            如果採取演繹論證,第二個論點總是在說明第一個論點的主詞或述詞;如果第二個論點無法如此說明第一個論點,你應該能夠用同一個複數名詞來概括這兩個論點.
                金字塔原理065.jpg
             (範例說明,p130)
            關於歸納性的論點,通常不是主詞一致,述詞有變化,就是述詞一致而主詞有變化
            (範例說明, p131)
            把一個論點放入一篇文章的唯一合理理由是:這個論點(連同其他的論點)有助於解釋或支持一個更高層級的論點.
            不管是採用歸納法(相同的主詞或述詞)或演繹法(第二個論點說明第一個論點),唯有符合邏輯關係的一組論點,才能以符合邏輯的方式德出更高層級的論點
            (註:針對品質缺失,供應商常常(使用歸納法)說明所有的量測報告或測試結果都是在規格內,所以看不出問題在那裡,這其實是犯了見樹不見林的毛病,因為,如果沒有使用演繹法先假設該有的景象再去求佐證,往往只會被現有的資料所矇騙而不自知)
            如果第二個論點說明第一個論點,導出一個[所以]的結論,那麼演繹關係就成立,歸納關係則存在於句子的結構中,找出主詞或述詞的相同性,並根據那個相同性得出你的推論,如果找不出相同性,你就無法得出結論,那麼這些論點也就不屬於這篇文章.
            你必須藉由先給予讀者金字塔頂部的要點,之後再說明下層的成組論點,以確保讀者清楚了解你的思路.
    第六章:採用合乎邏輯的順序
        (運用金字塔寫作的步驟,p135)
        (原文版 vs 修正版)找出組織論點的邏輯架構並賦予合乎邏輯的順序(第六章);其次,是要仔細分析這組論點所暗藏的意義,即所謂[歸納的飛躍(inductive leap)](第七章)
        (圖表6.1 分類的基礎決定文章的邏輯順序);透過應用此三種分析架構中的其中一種才能創造一組論點.
            1.判斷原因(時間順序):大腦可以決定某項結果的成因
                預先決定你想要達成的結果,然後找出達到這個結果所必須採取的行動
                達成結果所需的行動,形成一個過程或系統
                執行所需的行動永遠都是按照[時間順序(time order)進行
                行動的總結永遠都是實行這些行動的結果
            2.化整為零(結構順序)
                創造組織圖或是描繪結構時,你所熟悉的技巧
                決定取得每個部分的成功所必須做好那些事情
                得出一組數個關鍵因素,並按邏輯排列(因果,前後,時序..),這就是[結構順序(structural order)]
            3.將同類事物歸為一組(程度順序)
                歸類後的問題(假設為三個),並非真的只有三個問題,其背後代表的可能是有許多問題.
                每個問題擁有一個特性,透過這個特性,你能夠分辨它是某種特定類型的問題(使用QBQ的手法)
                因為問題的程度不同(雖然特性相同)所以才能區分,你是按照問題所擁有的特性的程度大小來排列順序,這種方式也叫程度順序(degree order),比較順序(comparative order)或重要順序(order of importance).
        時間順序
            邏輯不清的原因
                人們在條列論點時無法分辨原因和結果
                人們未能意識到,他們的思維已包含了某種邏輯過程
            分辨原因與結果(類似親和圖)
                建議的重點不要太多,令人難以掌握
                建議每組的論點不要超過四點或五點
                將論點區分為主論點與次論點(完成主論點所採取的步驟)
                檢查所有的步驟是否恰當,以及是否遺漏任何步驟
                避免因果關係錯誤的方法,是想像你自己實際上採取了你在每個案例所寫的行動,並確定行動結束時你將握有什麼(deliverable).然後你可以判斷 在你採取下一個行動[之前],是否必須採取一項特別的行動,或是[為了達成]下一個行動,你是否必須採取這些行動.
                將你自己放在行動者的位置,並想像自己採取行動.
                策略規劃必須考慮時間週期
            揭露暗藏的邏輯思維過程
                認清你是基於一個隱含的邏輯過程得出結論,可能對於清楚表達你真正的想法有相當大的幫助
                人們經常用暗示性的方式提出結論,而不說明他們真正想要表達的想法
                有時候,時間順序被加諸於現有的結構上,因而使得結構本身決定了步驟的數目與順序.
        結構順序
            結構順序:當你透過圖表,地圖,繪圖或照片時,想像某件事情的順序
            你所想像的某件事物,可以是真實的或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一個物體或是一個過程,但是它必須被適當地劃分,顯示其結構部分.
            創造結構
                不管是實體或概念上的整體,當你話整為零時,你必須確保所產生的這幾個部位符合MECE:
                    彼此獨立(mutually exclusive)
                    全無遺漏(collective exhaustive)
                如果劃分是為了強調活動,反應的是一個過程,因此是以時間順序進行
                如果劃分是為了強調地點,便是按照結構順序,反映地理的現實狀況
                如果劃分是為了強調與單一產品/市場相關的活動,則你會透過你認為與程度有關的措施來進行分類,因此這些論點是以程度順序來進行
            描述結構
                事先預設到讀者檢視地圖(影象)時會採取的順序,並在他的敘述中反映了那個順序
            結構修改建議
                金字塔原理078.jpg
            利用結構順序概念釐清思路(p081)
                將意見匯整成上一階的論點
                利用樹狀圖瞭解論點的架構與關係
                重新將意見,上一階的論點匯整再說明
                仔細檢查每個論點,確認它們是否成立,找出有無遺漏的論點
                (除非先給文章一個結構,否則你無法分辨你寫的東西是否合乎邏輯.)採用符合邏輯的結構,才能讓你看到文章的缺陷與遺漏
        程度順序
            創造適當的分組
                界定問題共有的屬性,證明它們是彼此獨立,然後仔細檢查你的論據,確保所有已知擁有這個相同特性的事物都已經被包含在你的分組之中.
                接著,把這些事物依照符合你分類特性的程度,依序排列,並將最具有該特性的事物排在第一位
                最重要的論點最好放在最前面說明
                在商業寫作方面,採取歸納法的程度順序並不如時間順序或結構順序的使用來得普遍,但這並不是說歸納法行不通.
                歸類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人類習性.如果這些論點源自相同的[過程]或是得自相同的[結構],人們也會認為這些論點是相同的並將之進行分類
            找出不當的分組
                找出適當的假設分組基礎,對於你幫助釐清真正要表達的想法可能很有用
                決策過程一定要採取時間順序,進而使得主旨更為清楚
                採取什麼樣的邏輯順序呢?邏輯順序反映過程, 而過程取決於需要回答的問題
                理解一組論點的真正想法,唯有經過以下過程:
                    找出問題的類型
                    將相同類型問題的論點組織在一起
                    找出這幾組問題之間隱含的邏輯順序
        檢查邏輯順序是檢查分組有效性的關鍵方法
        在評估任何一組歸納論點是否符合邏輯時,務必要快速瀏覽所有的論點
        你是否已找出邏輯順序(時間順序,結構順序,程度順序)?如果沒有,你能否找出分類的基礎(過程,結構,分類)?如果你有一長串名單,你能否發現可以讓你做出子集合的共同點,並給予那些共同點一個邏輯順序?
    概括分組論點
        金字塔原理的第一個法則:金字塔結構中,任何一層的論點永遠都必須是它們下面成組論點的總,因為上一層的論述事實是衍生自下一層的論述
            當一組論點傳達的是演繹論證時可以很輕鬆地做出一個簡單的總結
            當論點採用歸納法時,代表由一組某種程度上你認為關係密切的論述所組成,而上層的論點必須能說明下一層論點之間的隱含關係
                使用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手法,歸納上一層的論述
        多數的作者只是把論點組織起來,並沒有完成邏輯思考
        避免空洞的主張
            空動的主張(intellecturally blank assertions):主張本身並未概括其下層的那組論點的精髓.
            空動的主張對讀者或作者而言都是相當枯燥乏味的.
            空洞的主張並未抓住讀者的心,無法刺激讀者往下閱讀,也就是說讀者並不了解你要說的話
            空洞的主張掩蓋了不周延的思考進而欺騙你,無法讓你利用有條理及富創造力的方式去推展你的想法.
            務必要從你的分組論述取得適當的概括論述,確保它是MECE(彼此獨立,全無遺漏;亦即它的順序反映一個有效的過程,結構或分類)
            藉由說明實現這些行動的結果,來概括這些行動概念
            藉由說明它們的相似性有什麼隱含關係,來概括這些情境的想法
            (表7.3 論證形式主宰整個概括的過程)
        說明行動產生的結果
            行動之間如何產生關連?
            (圖表7.4 根據行動論述產生的結果來組織)
            麻煩在於:任何分組的行動除了他們共同達成的結果之外,彼此之間的關連性並不大,也就是說,你無法透過個別檢視這些行動來分辨一個行動和另一個行動是否 互有關連.因此,你無法針對所採取的行動來判斷你是否有任何遺漏,除非你說明這些行動打算達成的結果.所以:
                1.試圖把行動連繫起來之前,需將每項行動論述的表達盡量明確.
                2.尋找明顯的因果關係組合,以便你可以把每組的行動步驟維持在五個以下
                3.直接從行動的論述中導出結果
            用語要具體
                量化目標,設定截止點,說清楚交付標的(deliverable)
                在因果關係的層級結構中,你可以從底層開始說明每組論點
                每個論點必須是彼此獨立的
                每組論點與其上層的概括重點之間的關係必須是[全無遺漏]
                強迫自己找出一個最終結果或截止點,讓你知道某個步驟完成的時間點,並利用結果來闡述這個行動論述
                    (圖表 7.5 利用最終結果闡述行動論述);透過真正意思的概述,在回頭審視是否還有那些重點被遺漏,或是可以完成某個更高的目標
                (P93)處理行動措施時,釐清你的想法最簡單的方法是:想像你自己真的採取這項行動,並針對結束時你將掌握的最終結果,有系統的闡明這項措施
            區分行動層級
                當發現行動步驟層級時,有意識地區分它們,如此你便可以把每層的步驟數目限制在五個以下
                行動相同層級:採取清單上的下一個行動[之前],先採取某個行動
                在較低層級的行動:採取某個行動,[以便]可以產生下一個行動
                (範例p093)
                (Target breakdown down p094)
                    將行動論述分類將無法避免產生重複
                    唯一符合邏輯的組織方式是,以最終結果的行動為主來進行組織
                    (範例說明p095)
                        你能由最終結果(金字塔頂端)反推有那些論述可能會被遺漏嗎?
            直接概括
                一組論點一定要是MECE
                概括的論點必須說明完成這些行動的直接結果,且措辭必須讓人家聯想到最終結果
                透過論點之間彼此檢驗,檢查上述的邏輯思維
                避免用語不明的狀況發生,在你做總結之前,你必須先找出談話(論述)的重點;首先,挑出每個句子的真正主詞;接下來,分析主題(主詞)間的共通屬性是什 麼,然後找出每個句子所指, 針對特定參與者應採取的行動,然後再進行總結(p097)
                以最終結果闡明行動論述,分辨抽象層級;以及直接從行動得出結果
                    金字塔原理098.jpg
                    1.說明最根本的意思,以便讓人們容易思考
                    2.找出子集合
                    3.找到主旨
        尋找結論的共同性
            找出結論的共同性(098)
                寫作的概念有二:
                    行動概念
                        告訴讀者去做某件事情,或是陳述某件事情的概念
                    情境概念
                        用理由,問題或結論等複數名詞來表示
                第一步:簡單羅列可能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二步:找出問題的共同點,來證明這些重點確實屬於同一組
                第三步:詳加說明該共同點所具有的更廣泛的意義,也就是創造一個新的想法
                重點
                    找出把這些想法串在一起的結構相似點
                        幾個論點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它們就屬於同一類
                        連結成論點的共同屬性:(此處[相同的]並不意味著完成相同,而是指屬於同一類,或是能夠用相同的複數名詞描述)
                            討論相同的主詞,則尋求可以將述詞分類的相似點
                            表達相同的述詞(行動或目標),則尋求把主詞分類的相似點
                            如果主詞和述詞都不一樣,則尋求隱含相同判斷的陳述
                    尋找這些相似點之間更密切的關係
                    做[歸納的飛躍]以得出主旨
                    訣竅:深入語言背後的意義找出基本結構
                    (範例)
            尋找更密切的關係
                找到你想要放在頂層的主旨,把順序的概念應用到下層的幾個論點
                做出一個適當性的總結性陳述,幫助你找出真正的想法,也預先讓讀者瞭解你的想法,進而讓讀者容易接受
            做出歸納的飛躍(p102)
    界定問題
        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
            [文章引言]界定問題:是否有或可能有問題(或機會)?
            [文章引言]界定問題:這個問題(或機會)在哪裡?
            [此答案得出金字塔的論點]找出原因:為什麼這個問題(或機會)會存在?
            [此答案得出金字塔的論點]決定方法:我們能做什麼?
            [此答案得出金字塔的論點]決定方法:我們應該做什麼?
            [此答案得出金字塔的論點]加:可能的風險有那些?
        界定問題的基本結構
            列出要素
                情境
                    包含現有的結構或過程的起點(starting point)或序幕(Opening Scene)所購成
                    不想要的結果:R1
                    想要的結果:R2
                問題:預期結果與目前存在的差距(Gap)
                界定問題的基本架構
                    發生什麼事情?(情境/序幕+引發困擾的事件)
                    我們不喜歡什麼?R1
                    我們想要什麼?R2
                解決方案通常來自於改變結構或過程中正在進行的事情,也就是原先的[起點/序幕]
            轉換為引言(p110)
        列出問題
            列出問題的四項要素
                起點/序幕
                    典型的序幕結構
                        組織圖
                        電腦配置
                        工廠/辦公室地點
                        地理市場
                    典型的序幕流程
                        銷售或行銷活動
                        資訊系統
                        管理流程
                        配銷系統
                        製造流程
                    讓讀者能夠[看見]畫面以了解你在說什麼
                    在序幕階段,必須盡量保持簡單的想像及簡短的說明,等到實際書寫引言時再詳述
                引發困擾的事件
                    指現在發生的事情(或是可能發生什麼事情,或是不久或很久的將來會發生的事情),將威脅序幕所描述的相對穩定的情境,因此引發出R1(不想要的結果)
                    可能引發困擾事件的因素:
                        外部(結構/流程發生的環境之外發生了變化)
                            新的競爭對手出現
                            改換新技術
                            政府或消費政策的改變
                        內部(公司著手進行的改變)
                            增加業務流程
                            裝置新的電腦系統
                            進軍新市場
                            改變產品線的方向
                        最近的發現(明顯或可能需要改變的認知或證據)
                            產品/流程的表現落後
                            低於水準的業績
                            市場研究顯示,消費者的態度可能改變
                        有時候,你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資訊以明確找出是什麼使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是你應該能夠找出讀者在他的結構或流程中不滿的是什麼.在此情狀下,不要浪費力氣試圖製造一個[引發困擾的事件],只要直接前往R1
                R1(不想要的結果)
                    讀者試圖要解決的問題,可能面對的問題或是可以抓住的機會.通常是經由[引發困擾的事件]而浮上檯面.
                    [引發困擾的事件]可能透露一個迄今尚未得知(或得到)的機會的存在,更可能的情況是:
                        對公司的作業或流程或結構產生不利的影響
                        擾亂某特定領域的表現
                        引發(或應該會引發)對公司,產品或作業流程的重新思考
                        挑戰(或應該會挑戰)關於消費者,市場,競爭對手,核心競爭力,作業流程或技術的基本假設
                    [引發困擾的事件]也可能產生一個以上的[不想要的結果]
                        公司目前無法服務市場
                        市場佔用率正在下降
                        銷售萎縮,利潤下滑或是財務狀況惡化
                        一個預估的市場可能無法實現
                R2(想要的結果)
                    讀者希望他們結構或流程取代[R1]所產生的結果
                    盡可能具備而又量化的方式來闡明[R2]
                    沒有[想要的結果]的最終結果描述,你便無法在思考過程裡所可能產生的種種解決方案中做選擇
                    最終結果論述,不是提出具體數據就是顯示具體目標,設法利用最終結果的用語來說明你的R2,如:
                        達成年底成長目標
                        修改系統以便正常運作
                        也足夠的產能以因應預估需求
                    在無法具體闡明或完全說明R2的情況下,你只要在R2的部份寫下如果解決問題時你希望自己是在什麼樣的常態(狀況)
                    問題解決的第一個步驟應該是確定具體的R2
                    建立一個粗略但可辨識的基本架構,讓你可以找出種種理解上的差距,並根據這個架構完成你的引言
        尋找疑問p115
            一些作者常犯的嚴重錯誤:沒有弄清楚讀者是否已經採取某種行動去解決這個問題.
            讀者通常會面臨七種不同的問題情境:
                最常見的情況
                    1.不知道如何從R1到R2
                    2.自認為知道如何從R1到R2,但是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3.確知如何從R1到R2,但是不知道如何實施這個解決方案
                最常見情況的變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品保人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